返回首页

中西式面点是什么?

213 2024-03-14 20:18 admin   手机版

一、中西式面点是什么?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讲,面点被分为中式面点和西式面点。中西式面点是有区别的,那么中点和西点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呢?想要学习应该怎样选择呢?

中式面点指源于我国的点心,中国菜系众多,每个菜系也有自己的代表点心。它是以各种五谷杂粮、畜禽、 鱼、虾、鸡蛋、牛乳、蔬菜、果品等为原料,再配上多种调味品,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齐聚色、香、味、形、质于一身的各种营养食品。

它在饮食形式上呈现出多种多样,既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又是人们调剂口味的补充食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点总是以各种形式出现,有作为正餐的米面主食;有作为早餐的早点、茶点;还有筵席配置的席点;还有各地特色糕点、小吃;以及作为喜庆或节日礼物的礼品点心等等。

西式面点主要是来源于欧美国家的点心。它是以面、糖、油脂、鸡蛋和乳品为原料,辅以干鲜果品和调味料,经过调制成型、装饰等工艺过程而制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质的营养食品。

中式面点的技术特点是选料精细,花样繁多。因为我国地大物博特产丰富,这就为中式面点制作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再加上人口众多,各地气候条件不一,人们生活差异也很大,因而决定了中式面点的选料品类丰富。而且中式面点讲究馅心,注重口味。馅心的好坏对制品的色、香、味、形、质有很大的影响。不同原料、不同地域、不同口味,都是馅心选择的方向。

中式面点成形技法多样,造型美观。中式面点大致有18种成形技法,通过各种技法,又可形成各种各样的形态。通过形态的变化,不仅丰富了面点的花色品种,而且还使得面点千姿百态,造型美观逼真。

西式面点的技术特点是西式面点用料讲究。无论是什么点心品种,其面坯、馅心、装饰、点缀、等用料都有各自选料标准,各种原料之间都有适当的比例,西点制作讲求的是精确的分量,标准的制作过程。像蛋糕打几分钟,放几分钟再烤。烤多少时间,多少的温度。面包要打几分钟,醒发几次,每次多少时间等等的。而且西式面点工艺性强,成品美观、精巧。

西点制品在制作工艺上还具有工序繁、技法多,注重火候和卫生等特点,西点擅长点缀、装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每一件西点产品都是一件艺术品,每步操作都凝聚着厨师的基本要求。如果脱离了工艺和审美性,西点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西点不仅营养丰富,造型美观,而且还具有品种变化多、应用范围广、口味清香、口感甜咸酥松等特点。

在西点制品中,无论什么样的点心,都具有味道清香的特点,这是由西点的原材料决定的。西点通常所用的主料有面粉、奶制品、水果等,这些原料自身具有的味道;其次是加工制作时合成的味道,如焦糖的味道等。

我相信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已经对中点和西点有了初步的了解,到底如何选择学习的项目,要根据自身的喜好和当地的需求进行选择。

二、公元前27年中国有什么物品传入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罗马帝国延续了约五百年,是古代世界强大的之一.当时中国处于东汉时期。

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中国丝绸已流入古罗马,引发了古罗马对丝绸需要的矛盾,使其急待寻求和开辟丝绸贸易途径,虽然开通了南北两条陆上贸易之路,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公元前开辟了一条通向中国海岸的远洋航道,使古罗马有了海上的丝绸贸易之路。

西汉初年,对西方的丝绸输出,完全由政府以外交馈赠的方式进行。经过“文景之治”的多年积蓄,到了武帝发动旨在开辟“丝绸之路”的远征中亚的战争时期,国家已有多年累积起来的大量丝织品,价值数百万两黄金。汉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后,西北游牧部落便将从中国无偿获得的丝织品开始在从中亚经小亚细亚半岛贩运到希腊、罗马的市场上倾销,从此在欧洲人的生活中,穿丝衣服的人骤然大增。

三、中西方服饰差异地理原因?

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的服饰文化差异一直存在,从历史渊源,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等方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中式服装装,崇尚装饰,富有传统的民族特色。西式服注重展示人体之美,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露和突出主体,有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是时代精神的反映。 一、中西方穿衣观念的不同特色: 1 中西方对服饰的审美态度差异 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礼数传统与等级制度。

四、中西合璧典故?

“中西合璧”这个词语起源于清朝时期,它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意指将中国原有的好东西与外国传入的好东西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风格或特点。

关于“中西合璧”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清朝作家李宝嘉的作品《官场现形记》。在第三十一回中,有这样一句话:“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这句话描述了一种现象,即在中国传统的东西中融入了外国的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如今,“中西合璧”这个词语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建筑、艺术、文化等,用来形容兼具中西方特点的事物。例如,在建筑领域,许多建筑采用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风格。在艺术领域,一些艺术家将中西方的艺术手法和理念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作品。

五、中西建筑有哪些?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

开平碉楼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不可多得的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重要历史文化景观。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

国内一些沿海沿江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

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开平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在保护侨眷及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过不小作用。

六、中西文化融合后中国画特点?

对于中、西文化来说,过去100余年的历史是双方碰撞最为激烈的一段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在西方文化“西学东渐”的影响下,也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就包括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伴随着这种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画在西方美术体系的影响下,作品创作既呈现出新的特点,又面临着新的困惑。

20世纪初期,西方美术体系与创作理念被引入我国之后,中国画就一直面临着其强势的冲击。首先体现在传授模式上,中国画本土化的师徒相授方式开始逐渐被学院式的集中教学、培训所取代。教学内容也开始随之改变,西式素描、色彩成为学习的重要课程,后来,有留学欧洲经历的徐悲鸿先生又正式将西画素描引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体系,这样一来,中国画原有重视神韵、书法、笔墨、诗词的创作理念,在很多艺术家的笔下开始偏重物象造型和画面形式。

在素描教学成为艺术学习主要课程之后,素描式的水墨画作品开始增多,诗书画式的文人作品开始减少。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开始大量涌入中国,以个性、自由为追求的中国当代艺术迅速成长,相比更加重视笔墨的当代中国画,这些从内而外带有西式思维的作品给画坛带来全新的呈现形式,这一时期,中国画坛艺术理念、作品风格多元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同时,美术界有人首次提出“中国画穷途末路”的观点。随后,油画家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的表述将中国画推上了风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于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及李可染、黄胄等艺术巨匠、大家先后离世,中国画领域缺少了可以令人信服的领军人物(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今天)。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以吴冠中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油画艺术家开始在国内外崭露头脚,作品逐步得到了经济实力雄厚的西方市场认可,这使得这些艺术家迅速声名鹊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远非同时期的书画家可比。

此时,“中国画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等带有武断性的艺术言论,对中国画的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冲击和极大的负面影响。作为两种主要的绘画样式,中国画与西方油画孰高孰低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结果常常是对中国画的创作模式和艺术价值持怀疑态度,觉得保守、老旧、形式雷同,其实,这种见解大多是基于没有对中国画深入理解后的一种肤浅解读。

但是,这种言论影响范围很大,一些艺术高校的学生甚至都觉得西方油画比中国画更高级。

作为传统文化珍贵的财富,中国画面对西方绘画艺术所面临的尴尬处境,令人深思。即使到了今天,面对西方绘画(油画创作)艺术,当代中国画艺术家在当下的艺术创作环境中也并不占上风。我们经常看到,国内的很多艺术家都有去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学习的经历,但却很少有国外的艺术家来学习中国画,这从客观上也反映了东西方绘画在当下的处境。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众多,首先是创作思维的变化。从西方美术思维引入中国画创作以来,当代中国国画本身的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人的艺术多以学养为主,技术为辅,情感性的内容居多。当代国画家则多以造型和形式为主,学养为辅,理性的内容居多。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市场价格是很多人心中重要的衡量标准。众所周知,油画市场一直是西方所把控,在成熟的商业运作之下,梵高、塞尚、莫奈、毕加索等欧洲著名艺术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大量的收藏家(包括中国藏家)为这些作品买单,而且价格远超中国画同级别艺术家的作品。

反观国内的拍卖市场只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市场市场运作、资本实力上,与西方艺术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艺术大家作品的收藏者大多是国内买家或国外的华人,这也导致了中国画作品要比西方绘画作品在价格上体现出较大的差距。这种直观的价格落差,也对当下的国内创作产生了微妙影响,加之当代很多国画家确实创作不出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大师级作品,因此,即使面对同样水平的油画家,有时候也显得底气不足。另外,一些艺术家崇洋心态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西文化艺术的碰撞必将长期存在下去,中国画创作者当务之急还是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梳理好创作工作,多读书、多思考,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不要从表面上死守“笔墨”二字,要认真体会清代山水大家石涛“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下环境下的艺术内涵,真正了解中国艺术传统是什么,中国艺术的精髓是什么,从内心深处去敬畏它、学习它,在传承与创新中去解决当下中国画面临的诸如作品格调不高、画作面貌雷同、笔墨语言僵化等问题。

同时,还要打开格局和眼界,借鉴西方油画艺术及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秀经验,并为我所用。

《亮剑》主题曲有“狭路相逢勇者胜”之语,当下的世界确实如此。面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只有做好自己,才能以坦然的心态,从容面对来自各方的挑战与竞争,进而成为真正的勇者。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意识领域的宝贵财富,历代优秀的士人阶层借助它所独有的“成人论,助教化”功能,用笔墨赋予了自然界山、川、草、木的人文气质。

这些丰碑式作品的人文精神也融入到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的血脉中,不断滋养着后世的学者。作为后学,无论你从事是什么行业,处于什么位置,应该以前人为榜样,立高远之眼界,怀责任之担当、富悯人之情怀,去维护民族的尊严,走好未来的道路。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