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原始农业作物品种?

291 2024-03-14 00:17 admin   手机版

一、原始农业作物品种?

中国原始农业作物主要为以下几种:

1、黍

对上古时期的东亚地区而言,最重要的作物有三种。中国北方最早被驯化的作物是黍,也就是现代中国人所说的糜子。距今9000年到7000年左右,位于黄河中游两岸,今天河南以及河北的华夏人群先祖开始人工种植黍。这是农业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北方。而靠着种植黍提供的稳定食物来源,这批人成了北方最早开始由采集狩猎社会转型为定居农业社会的人。

在随后的数百年时间里,种植黍的范围逐渐扩大,东边沿着黄河扩散到下游,今天的山东一带,西面则溯河而上,沿黄河以及渭河进入关中盆地,直达甘肃东南部。生长期短暂的黍几乎是最为省水的谷物,且抗病能力极强。对于农业技术刚刚起步中国北方先民而言,驯化黍的意义非凡。

2、粟

《黍离》中已经提到了另一种作物——稷的存在。它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和黍同样重要。 粟的驯化比黍要稍迟一些。农业刚刚起步时,北中国正经历一段气候干燥而寒冷的时期。虽然粟和黍都是旱地作物,但粟的抗旱能力跟耐贫瘠土壤能力和黍仍不可同日而语。

华夏人对粟的重要性有极其充分的认识。粟在先秦也称为稷。周人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是后稷。此处的“后”是上古华夏人对首领的称呼。追寻先祖到后稷充分说明周人对粟的重视程度。后来“稷”更是国家代名词“社稷”的重要组成部分,稷乃是建立国家的基础。

3、稻

在同期的中国南方,也有一群人在另外一种作物的支持下快步迈向文明时代。这种作物也是东亚起源的三种主要禾本科作物中唯一一种至今仍维持中国人主要口粮来源地位的。

中国百分之三十的耕地用于种植水稻,全国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大米。东北和南方一样吃米为主不必说,就算华北地区,历史上也大量依靠南方北运的稻米解决粮食问题,说稻是中国的第一粮食作物不为过。而稻的驯化正是起自中国。

从公元前一万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先民就开始收集野生稻的种子以作为食物。这种潜力巨大的植物很快就体现出了它的价值,中国南方的居民很快开始了人工种植稻的尝试。

野生稻的种种不便收集食用的特征逐渐在驯化的过程中被改良,野生稻未成熟时张开的穗变得闭合,芒也缩短消失,籽粒颜色则由深色变为白色。经历这些改变之后的栽培稻成为南方无可替代的主要粮食作物。

4、麦

麦在春秋时期已经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左传》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巫师预言晋景公吃不到来年的新麦,于是到了第二年麦收时节,晋景公把巫师喊来,说自己马上要吃到麦子了,而巫师妖言惑众,将其处死。然而正当他要吃下新麦时突然感到腹痛,在如厕时,不幸坠入茅坑身亡,终究没能吃到麦子。毫无疑问,麦的传入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然而,华夏人群的人口优势在麦传入前早已奠定。黍、粟对此厥功至伟,麦顶多只能算锦上添花了。

5、大豆

在史前时代,大豆主要种植在我国东北地区。随着人类的不断选育培养,大豆里的油性成分不断增加。到了战国时代,被古人称之为“菽”的大豆开始取代黍,称为和粟并列的重要作物。

在诸子百家的作品,只要谈到农业,几乎都会提到菽粟的存在。《墨子》中提到:耕稼树艺聚菽粟。《荀子》里提到:工商不耕田而聚菽粟。在战国时代,菽粟就是粮食的代名词。

二、保定唐县十大特产?

唐县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西部,地处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的结合部,唐县历史悠久,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唐尧”封候之地,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西汉初年置县,被省民政厅授予“千年古县”称号。唐县还有着许多地方特色美食,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唐县碗肉

碗肉是唐县的汉族传统名吃,其他地区很难吃得到。煎饼软糯可口,汤汁浓郁香辣,搭配唐县当地养的羊羔宰杀后的美味的羊杂,那味道会让你回味无穷、唇齿留香。尤其是在寒风凛冽的时候,滚烫的味道会让你遍体生温,身心舒畅。

2、吊炉烧饼

吊炉烧饼是唐县特色小吃之一。采用面粉、五香粉、芝麻、食用油、精盐等原料,利用果木锯末在炉中微火烘烤而成。烤制出来的烧饼表面附有芝麻,外焦里嫩、酥脆可口,是一种老少皆宜的传统小吃。

3、焖子

焖子在唐县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唐县人“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都爱吃焖子。唐县焖子由精选的瘦猪肉和唐县特制的山药粉面(唐县人将红薯俗称山药,山药粉面即为红薯淀粉)灌制而成,不油不腻,香味浓郁。

4、炸糕

炸糕是唐县境内著名的小吃,主要原料为唐县北部山区特产的黍子,将黍子碾成细面,用温水和匀,待发酵4-5小时之后包入砂糖、红豆等馅料,接着用食用油炸至金黄即可,具有个小、皮薄、花样多等特点,甜而不腻,软糯可口。

5、锅贴大枣饼子

采用优质、无公害玉米和大红枣制成,色泽金黄,质地酥脆,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独具特色的农家美食。

6、唐县花馍

  花馍是唐县婚礼男方送给女方的必备礼物。结婚前两天男方家要蒸大花馍,以前都在200斤左右,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大馒头也越来越大,据说现都在500斤左右。结婚头一天的上午,男方推选几个说话办事比较靠谱儿的人,把蒸好的大馒头以及猪肉、粉条,还有一块儿寓意实实在在的石头,送到女方家里,称为—催妆。

7、羊肉泡馍

唐县本地的泡馍和陕西的不太一样,它的羊汤是用辣椒和羊油丰富的羊肉等熬制的,色泽艳丽,香味独特,口感香辣爽口,切一碗刚刚烙好的饼放在大碗里,再浇上热热的羊汤,这个需要趁热吃,不然汤凉了表面就会结一层羊油。

8、卤煮豆腐

卤煮豆腐是保定有名的小吃。其做法是将豆腐切成长方块,以素油炸成黄色的豆腐泡,然后下调料、辅料炖煮。大家喜爱将卤煮豆腐与火烧同吃,是一种别有风味的素食。

9、唐人李冰糖葫芦

在宋代和明代,就出现了

三、为什么腊肉能成为特产?

腊肉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美食,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寒冬腊月,以“家”为社会组成细胞的中国人都会围坐在炉前灯下,吃腊肉,放爆竹,辞旧迎新。腊肉以及各类腌腊制品的美味,慢慢就融入了“家”的元素,家的幸福。

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记载。当时,朝廷有专管臣民纳贡肉脯的机构和官吏。在民间,学生也用成束干肉赠给老师作为学费或聘礼,这种干肉称为“束修”(束脩:指10条腊肉)。自宋代以后腊肉已经成为宫庭贡品和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所以民间有“北方吃饺子,南方吃腊肉”一说。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春秋战国之前,湖南是一个属江南百越民族分支——扬越人居住的地区。在长沙的战国墓中,出土了牛、羊、猪、鸡的遗骸,还出土有肉脯(即今日之腊肉),这说明腊肉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主要副食品。至今烟熏腊肉已成为湖南饮食习俗中的一大特色,享负盛名。

四、中国古代养蚕织绢技术最早在?

蚕神”的传说

上古的人类还不知道养蚕抽丝织绸,习惯用麻来织布做衣。据说黄帝打败蚩尤以后,四方都进献各种珍宝以资庆贺,其中有一位“蚕神”来自欧丝之野,献上了纺好的丝线。人们便开始用丝线进行纺织,就这样,丝绸出现了。

这位蚕神是什么人呢?

据说古代有位男子出门远行,很久都没有回来,他的女儿非常想念他,某次半开玩笑地对家里养的一匹白马说:“马呀,马呀,你如果能去把父亲找回来,我就嫁给你为妻。”

这匹白马通人性,听到这话,立刻挣脱缰绳跑掉了,过了几天,真的把主人带回家来。父女相见,又惊又喜,然而有功的白马却从此不吃不喝,一天天瘦了下去。

父亲很奇怪,就仔细询问女儿家中的情况,女儿把她对白马的许诺说了。父亲非常生气,就杀掉了白马,并且剥下皮来晾在院子里。有一次,女儿和伙伴们在庭院中玩,白马皮突然好像活的一样直跳起来,包裹住她的身体,飞快地向外跑去。父亲焦急万分,到处寻找,好几天后才在一棵大树上找到了被马皮包裹着的自己的女儿,但是这个时候,他的女儿已经和马皮连成一体,变成蚕了,而那种大树,从此也被叫做“桑”,桑是“丧”的谐音。

大概古人看桑蚕通体雪白,脑袋好象马头,才会有上述的联想。所以蚕神又被称为“马头神”或者“马头娘娘”。

嫘祖养蚕

但是还有一种说法,说蚕神其实就是黄帝的正妻嫘祖。嫘(lei)祖,又写作“雷祖”或者“累祖”,是西陵氏之女。相传是她最早发现了蚕会吐丝,而这种丝可以用来纺线织布,用它做成的衣服又轻又滑,很可能她代表西陵氏前来向黄帝进献蚕丝,黄帝看这位姑娘又漂亮又能干,就娶其为正妻。

嫘祖最先开始养蚕织布,人们也跟着仿效,从此采桑,养蚕、抽丝、织布就成为古代妇女们的专业,逐渐形成男耕女织的传统。

早在很久之前,人们就把银河两旁的两颗星星叫作“织女星”和“牵牛星”,说他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此后才逐渐演化成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民间故事,由此也可知道纺织丝绸的技术,中国人民很早就已经掌握了。

昂贵的丝绸

嫘祖发明了养蚕技术后,作为黄帝的正妻,她还创建了很多礼仪规范,比如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等等,使整个神州大地的人们不仅穿着得体,而且人人相互礼让,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不过那也只是古老的传说而已,事实上不但普通百姓是穿不起丝绸衣服的,就连王公显贵,很长一段时间内丝绸衣料也是难得的奢侈品,麻织物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占有绝对大的比例。

传说黄帝的臣子伯余最早用蚕丝织成的绢做成服装,在此基础上,黄帝设计了冕服,也就是帝王和贵族们的礼服。那时候,帝王和贵族们,大概也只有祭时才舍得穿用丝绸所做的礼服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