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史书上的“南方瘴气”是什么?

310 2021-10-31 06:50 司徒伟 手机版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瘴气的概念,而且随着医学的发展,对其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史记》有载,征伐南越王赵佗时,汉军“会暑湿, 士卒大疫, 兵不能逾岭”。《后汉书·马援列传》中记载:“援在交趾,尝饵薏苡实,云能轻身资欲,以胜瘴气也。”薏苡仁是现在中医治疗湿疹的常用药。

明代医书《景岳全书》对瘴气有这样一段介绍:“瘴气,惟东南之域乃有之。盖岭南地气卑湿,雾多风少,且以冬时常暖,则阴中之阳气不固,夏时反凉,则阳中之阴邪易伤,故人有不知保重而纵欲多劳者,极易犯之,以致发热头痛,呕吐腹胀等证。盖重者即伤寒,轻者即疟疾,第在岭南病此,则均谓之瘴耳。”忽略中医的阴阳之论,这段文字已经阐明了瘴气是我国东南方特有的自然现象。其成因是因为当地气候湿润,少有风吹来新鲜空气,雾气则常有。加之冬暖夏凉的反常环境,形成了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情况。瘴气在身体虚弱的人身上作用更为明显,会引发一系列病症。

瘴气因其引发症状不同,名称也有不同。比如《圣济总录》中提到:“岭南朴蛇瘴,亦名锁喉瘴,项大肿痛连喉。”其治疗方法是以毒攻毒,用赤足蜈蚣磨成粉做药。

大梁李待诏《瘴疟论》也是古人对瘴气研究的智慧结晶。里面认为,岭南炎热而潮湿,此气蒸腾,不仅会使东西发霉,也会令人受湿气影响,身体疲倦,易得脚气。解决方法则是饮酒:“三人触雾晨行,饮酒者独不病。”北人到岭南,旅客到此均可饮酒,可以辟瘴。不过书中也提到,当地酒价很便宜,贩夫走卒饮酒无度,酒能聚痰,反而是滋瘴之源,因此主张饮酒要适度。正如当地的谚语所说“莫饮卯时酒,莫食申时饭,诚摄生之要也。”

当地人长久居住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对何时何地有瘴气有经验,因此能够少受其害。来到南方居住的北人应对瘴气则常常不得其法,以至于生病。《古今医统大全》中提到:“北人之来岭南,婢仆多病瘴气。盖劳役之人,饮食乖度,昼日冒暑,夜多卧地,又凡事不能避忌,故先受其毙。”也就是说,居住环境不好,身体损耗精力,饮食不当的人更易生病。养尊处优者受瘴气侵扰的情况则要好些。

因为古人深知瘴气危害人体,所以即使是作战也要避开瘴气盛行的时间段。清乾隆年间,清军与缅甸作战时也特意交待要避开瘴气。《清实录乾隆朝实录》记载:“谕军机大臣等、据福灵安奏、前赴永昌。经杨应琚告知。现在瘴气方盛。交秋始可进兵。”

现在的医学研究也对瘴气的致病原因有诸多解释。有的学者认为,瘴气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瘴病, 一是指致病的瘴气,不能把它等同于单纯的疟疾。瘴气的形成要素可能是被污染的空气、林木腐朽后散发出的气味、动物死亡后腐败污染的水源和当地特有的毒虫等等。也有的学者认为,当地多山,海拔较高,高原反应也可能引发头晕目眩,被归为瘴气所致。而且,北方气候干燥,北人来到南方,本身就会不适用湿热的气候,这也是治病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史记》

《后汉书》

《医略》

《古今医统大全》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王子今《汉晋时代的瘴气之害》

郑洪《“瘴气”观念的变迁及其对古代岭南生活意识的影响》

郑洪《“瘴气”病因学特点源流考》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